中国计量大学2020年党政工作要点
索引号:G0040105-2021-0003   时间:2021年03月03日   访问量:

2020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是学校“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关键之年。2020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党委、省教育厅的部署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不移将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坚决打好打赢学校“三大攻坚战”,努力开创新时代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为教育现代化和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建设贡献力量。

一、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1.切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加以落实,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运用科学理论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团结带领广大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之以恒运用好巩固好主题教育成果经验,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长效化、常态化,把初心和使命变成推动学校发展的精气神和完成任务目标的原动力。

2.着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严格执行党内法规,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加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落实机制、工作运行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保证学校党委的工作部署严格执行。严肃政治生活,建设政治文化,强化政治督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3.精心筹备召开中国计量大学第一次党代会。全面总结中国计量学院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改革建设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深刻分析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科学谋划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提出今后五年主要任务和措施。认真做好学校更名后第一次党代会各项筹备工作,开好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鼓舞和号召全校师生为实现学校新的历史跨越而努力奋斗。

4.大力提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素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深化干部工作“五大体系”建设,不断健全选人用人和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抓住“关键少数”,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办好头等大事、解决关键小事的素质能力和制度执行力。突出实绩导向,做好中层领导班子任职届末考核,制定新一届中层干部聘任方案,激励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加强实践锻炼,深入贯彻《2019—2023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增强培训针对性、精准性、实效性。

5.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政治引领,突出以上率下,发扬斗争精神,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大力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深化学院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试点工作,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和人才工作述职评议制度。开展党建质量提升计划,提升党员队伍质量,加大高知群体党员发展力度。

6.持续推进学校廉政建设。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对象、重点环节,完善校内巡察工作机制和事项监督报备制度。扎实开展分层分类廉洁教育,强化纪律教育效果转化和运用,加强“清廉计量”建设。落实审计全覆盖,聚焦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资金使用绩效、问题易发多发领域开展各类审计,加强对学校重点投入资金、重要建设项目的专项审计,深化审计联席会议成效,强化审计整改常态化建设。

7.认真做好统战、群团和离退休工作。加强党对统战、群团工作的领导,聚焦“五心”主题,加强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自身建设,全面提升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完善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打造教工文化品牌。改革创新共青团工作,积极推进学生会、学生社团改革,深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成长成才服务。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工作,拓展建设老同志传播正能量的平台和载体,更好地发挥老同志建言献策作用。

二、坚决打好学校“三大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8.全力以赴推进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申报工作。对标对表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申报各项指标要求,集全校之力,聚众人之智,严格按照部署,整体协同推进,明确工作责任,全程动态监督,推行挂图作战,加快补齐短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争取实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及博士点的突破。

9.大力推进大仪器学科建设。深入落实“省市共建”协议内容,从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集中资源,全面落实“大仪器”学科建设规划,按国家“双一流”学科标准重点培育,加快建成一流学科。坚持统筹协调,创新体制机制,签署并推进博士点共建协议,做到整体提升、重点突破,打造相互支撑的大仪器理工科学科集群,提升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10.扎实推进义乌校区建设。严格按照《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迁建义乌筹备工作方案》要求,加强统一谋划,明确责任要求,确保现代科技学院义乌校区于2020年9月顺利开学。及时制定各项具体工作方案,通盘考虑、理顺机制,周全做好两地办学、人员调配、福利分配等各项方案。及时跟踪上级政策,协调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规范验收和转设。做好义乌研究生院办学和建设项目报批工作,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落实研究生教育教学师资,确保首批200名研究生于2020年9月顺利入学。做好迁建动员部署,实现平稳过渡。

三、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提升宣传思想工作水平

11.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认真抓好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强化理论武装、思想引领,进一步丰富学习形式,加强巡学督学,开拓学习场景,增强学习实效。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先进教师的榜样示范和师德讲师团的带动引领作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完善思政育人工作体系,聚焦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扎实做好学生始业教育、生涯规划、实践育人、心理健康、资助帮扶、学风建设、安全稳定等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争取获批国家级平台。

12.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推进二级党委(党总支)抓意识形态工作述职评议工作,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细落实、督查督导。严格落实《进一步加强对论坛、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等阵地管理实施细则》,确保阵地不丢、话语不失、队伍不弱、力量不散。推动校园媒体深入融合,做大做强网上正能量,持续推出具有思想性、政治性、传播性的网络优质内容。规范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严守课堂教学政治纪律。严格贯彻教育和宗教相分离的原则,防范校园传教,抵御宗教渗透。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13.充分激发文化育人活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围绕党史、国史、校史,紧紧抓住重大时机、重大成果、重大事件,精心组织各级各类学习、宣传、实践活动,正确引领校园文化方向,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计量博物馆文化传承、知识教育、对外宣介的功能,加强计量文化研究,开展计量文化教育。坚持“一院一品”,着力推陈出新,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内涵深刻、影响广泛的精品文化项目。加大投入、健全保障,逐步实现“千秋计量”演出常态化,争取省内外公开演出。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网络素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四、坚持立德树人,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14.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布局,完善本科专业动态调整与内涵建设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建设好已获批的“双万计划”专业和课程,争取新增国家“双万计划”一流专业6个、一流课程6门。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覆盖,开展人文专业认证标准化试点。

15.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做好顶层设计,积极培育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争取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以上。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实施特色课程群名师授课计划,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劳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继续教育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6.大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深入实施“优质生源工程”,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重点招生地区做到全覆盖,确保省内一段招生录取率100%。进一步健全大类招生、人才培养、高质量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深化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提升本科生考研比重和考研录取率。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创业学院建设力度,建立创新学院,深化“一专一赛”建设,重点加大“挑战杯”“互联网+”大赛的组织和培育,继续提高学生学科竞赛成绩。

17.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健全研究生招生机制,完善招生计划分配方案,争取研究生招生指标增加300名以上。开展研究生质量提升工程,健全研究生培养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争取获批保送生、推免生、在职研究生招生资格。加强与行业科研机构合作培养,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学科竞赛,强化学生成果转化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严格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加大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广度和深度。

五、坚持内涵发展,切实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

18.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紧紧围绕博士点申报学科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全年引进专任教师100人,引育国家级人才、博士生导师等高层次人才15人,争取全职引进院士1人。制定柔性引进院士政策,创新院士联系合作方式。遴选国家级、省级人才培育名单,做好各类人才项目申报工作。继续实施好“翔宇计划”“环宇计划”和“特色师资培训计划”,加强青年拔尖人才、特色师资培养和高峰、高原学科团队建设。围绕学术前沿举办高层次学者论坛和海外青年人才论坛,引进海外博士20名以上。深化人事体制机制改革,做好学校第四轮岗位聘任工作,充分释放教师干事担当活力。

19.提高一流学科建设水平。落实“321”学科建设计划,认真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准备工作,育优扶特,打造特色学科方向高地,争取获得B档及以上学科4个,做好“大仪器”学科规划及建设,目标冲击A档。做好省一流学科终期验收准备工作,谋划新一轮申报工作。确保工程学、化学和材料科学在ESI排名稳步提升,积极谋划提升物理学、环境学及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阈值,培育下一个ESI前1%学科。增强学科管理水平,探索搭建厅局级特色学科,建立学科优势特色团队,建立学科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提升学科竞争力。

20.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健全科研制度和团队建设,完善研究院设置和运行机制。保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立项数明显增长,争取突破80项。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仪器重大专项、优青项目等3-5项,到校科研经费突破2.5亿元。力争取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获得浙江省科技成果奖、国家总局科技成果奖、行业协会科技成果奖、教育部科技奖10项以上,主持项目获一等奖1项。争取国家专利奖、国家和省标准贡献奖有突破,争取更多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规范科研经费管理,优化科研评价标准,完善成果奖励政策。面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发挥学校在计量、质量、标准和市场监管领域的学科特色和科研优势,推进产教融合,促进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

21.大力提升服务社会水平。加强校地研究基地建设,持续推进与地方政府共建地方高等研究院、创新研究院等,提高学校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能力。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建立地方分园,优化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学校创业转化体系。以成果转化应用和协同创新项目为载体,组织科技成果拍卖系列活动,提高成果转化率。组建计量特色服务地方团队,开展专场科技对接。发挥学校特色与科研优势,认真做好结对帮扶和脱贫攻坚工作。

六、坚持开放办学,全面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22.积极推进落实省部共建省市共建协议。制定落实省部共建协议的“一揽子”计划,在学校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挂牌成立国家市场监管研究院、设立总局一流学科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强化与总局“四大院”的深度合作,积极谋划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项目申报等方面产生明显成效。制定好省重点高校建设规划,重点聚焦1个优势特色学科,集中资源打造学科高峰,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强化内涵建设,加强现代大学治理制度创新,努力提升办学质量与水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3.推动开放办学落地生效。继续加强与海关总署、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应急管理部联系,努力开辟新的合作空间,争取达成共建。筹备成立“行业唯一性大学高质量发展联盟”。推动学校与之江实验室合作。完善校地、校企合作机制,建立与重要合作单位联络制度,走访国家和地方市场监管机构。积极选派优秀教师赴政府、企业、地方挂职,提高挂职成效。加强校友工作,完善校友数据库,组织校友创新创业大赛,办好42周年校庆活动。加快海外校友会建设,推进完善校友企业联盟建设。

24.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加快成立丝路学院,争取引进国外知名高校共建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健全孔子学院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浙江捷克人文交流中心、中东欧研究院、“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的溢出效应,增强学校的国外知名度。加快“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秘书处建设,推进ISO培训基地、OIML培训中心、ISO/TC321实质性、制度化运作。国际学院留学生年招生规模达到150名。

25.不断提升学校美誉度。不断提高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平台建设,加强战略研究和标准制定。发挥智库咨政建言作用,争取获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主动挖掘特色亮点,积极做好总结凝练,主动对接国家级、省级重要媒体,提升发稿频次和数量。争取学校在各类高校排行榜中的排名与影响力稳中有升。

七、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6.落实疫情防控工作。始终将维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最高标准和最严举措做好校园防控工作,根据上级部署和学校实际及时调整防控策略。把牢师生信息摸排、校园人员管控、医疗物资准备、卫生清洁消毒、安全隐患排查、意识形态阵地等关键环节,坚决遏制疫情向校园蔓延。提高互联网教学、科研和办公水平,强化线上学生就业创业、困难资助、心理辅导、思想政治等工作。发挥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和智库作用,为疫情防控建言献策。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切实防范网络风险。建立健全疫情防控任务执行督查和责任考核追究机制,强化干部疫情防控责任落实。

27.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全面贯彻落实《中国计量大学章程》,扎实推进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全面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争取在省属高校分类评价考核中保持第一。加快推进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分类分层工作,认真落实分配政策调整方案。完善学校目标管理、绩效考评等工作,制定任务分工明确、时间节点清晰的重要工作(项目)的责任清单,加强闭环式督查管理。

28.强化支撑服务保障。优化调整学院办公和实验室布局,提高房产资源使用效率。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健全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联动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推进省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项目建设,争取获得国家级项目。打造5G校园网络,助力“智慧校园”建设。深化信息数据采集分析和资源共享服务,加强图书文献资源、档案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设施维护修缮,高质量完成亚运会足球训练场地改造项目和风雨操场项目建设。完善财务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务运行安全。扩大办学经费筹集渠道,健全经营性资产管理体系,提升经营水平,继续教育和资产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校友捐赠及合作机构资金回笼总量持续增长。围绕师生需要,理顺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29.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严格执行保密工作责任制,坚持底线思维,加强保密管理,杜绝泄密事件发生。定期开展师生思想动态、校园安全稳定和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及时化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高突发事件、重大舆情的防范与处置能力。强化重点学生“一生一策”工作。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加强技防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新形势下维稳工作能力和水平。